《星球大战》的神话因缘

1949年,一个叫约瑟夫·坎贝尔的学者写了一本叫作《千面英雄》的书,透露了一个关于我们人类的巨大秘密: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背后都深藏着神秘的神话内核,而世上的宗教和神话都有共同的叙事模式,普天之下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英雄的冒险”:一开始的时候,英雄(这时也许还是个凡夫俗子)在家里(日常世界中)发呆,然后使命就开始来召唤他了,于是出发上路,进入神秘迷人凶险可怕的异常世界,结识朋友,遭遇敌人,经受考验,获得知识,奥秘和超能力,最后功德圆满,载誉归来。

如果你觉得这故事听上去好像不是很有趣的话,恭喜你,看来你是注定了要和某种伟大的使命失之交臂了。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真正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又能有几个呢?多年以后,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读到了《千面英雄》,如遭雷击,如获天启。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搞出了个《星球大战》,把自己也炼成了人类文化的英雄。

不用说,这位因阅读《千面英雄》而洞悉世界密码的英雄就是乔治·卢卡斯。在他发家以后,不忘师恩,把坎贝尔常常挂在嘴边,称他为“我的尤达”,两人成了忘年的好朋友。 《星球大战》就是一个英雄冒险的神话,一个关于命运,使命,成长,诱惑,考验的神话。它很神奇,神奇到“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星系”,但它也是最平常的,平常得好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难道我们不都是像是行天者卢克那样,曾经离家远行,学习成长,得贵人相助,遭小人暗算,历经各种磨难,也或多或少有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人生的普遍遭遇加神话的深度,神奇和久远,这就是《星球大战》的魅力所在。

也正因为《星球大战》强烈的神话意识,使卢卡斯在一开始就注重从全人类的宗教、哲学、神话、传说中吸取养料。比如说“力”(Force)这个概念,让星战迷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有无数的理论推测。其实这玩意儿,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一下子就可以看穿。“力”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气”嘛。万物以气聚而有形,形生于气,气生于道。它就是道和形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某种中间物,所谓“形而中”者是也。中国人从来看不起以拳头大小定输赢的蛮力,练武者讲究“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要“以气驭剑”,甚至达到“化气为剑”的至高境界,充分表明我们的这个“气”可内可外,可化生,可载物,可以将力与道融于一体的无比灵活性。难怪我们也常常把力称为力道,上海人似乎更喜欢这么说,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力道当中到底还有多少道的成分,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说来,“力”好像还是翻译成“气”更符合星战的东方哲学意味,或者翻成“道力”怎么样?在第二个三部曲中,有一段克诺比教卢克使用光剑的经典场景。卢克在光球的袭击下措手不及,疲于奔命。这时候克诺比拿出一顶盔帽扣到卢克的脑袋上,把小伙子变成了瞎子,然后鼓励他不要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而是把自己交给“气”,听从“气”的指引,结果卢克终于准确地挡开了光球的进攻,在炼“气”的道路上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个克诺比说起话来简直就像个精研道家经典的大气功师。道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顺其自然,才是人间正道。不过呢,如果我们真要把道家精神贯彻到底的话,恐怕是绝对不应该去看星战的。卢卡斯之所以成功,难道不正是把这些该死的令人目盲耳聋的声光像发挥到极致的缘故吗?

除了道家外,星战中还有瑜伽、印度教、萨满教、诺斯替教等多种元素,使某些基督教的正统人士大为不满,认为它的异教色彩太过强烈。其实星战中最多的恐怕还是基督教的象征和原型。比如,阿纳金的出生,不就是 “处女受孕”的一个异星版本么?两代天行者身上都有“救世主”的影子,他们都是“被选者”,天降大任,经历各种考验,诱惑,磨难,最终度人也度己于彼岸。

卢卡斯说,“我在电影中提出’气’这个概念,希望的是唤醒年轻人身上的灵性。”在一个越来越物质化、机器化、市场化的世界上,卢卡斯打出的旗号是“新希望”,他使出浑身解数,想用古老的神话想象来滋润日渐干涸的现代人心灵。他成功了吗?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电影确实变成了一个由好莱坞明星、高科技,和全球化的市场合力打造的新时代的神话。这个神话能不能拯救我们的灵魂,就只有天知道了。

来源:http://weibo.com/p/1001603746822358221009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