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

著名翻译家、作家,国学大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1911年7月17日生。今年整整103岁了。这位百岁老人,被人称为“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虽然近几年闭门谢客,对各种采访大多都婉拒了。但是老人身体很好,并且每天仍然坚持写字、写作,极其令人敬佩。她成名要比钱钟书早。当她已是一位名扬国内的剧作家时,钱钟书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青年学者。她翻译的《唐吉可德》,其用词的准确,语言的流畅,韵味的浓郁,一直为世人所称道。邓小平前些年,曾将她的译作作为国礼,亲手送给来华访问的西班牙贵宾。前些年,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及随笔作品,如《浮生六记》《将饮茶》《走在人生的边上》《我们仨》等,深受读者的好评。《浮生六记》《将饮茶》更被人视为当代散文的典范,成为“当代散文史”课程的必讲内容。

在杨绛老人百岁生日之际,《文汇报·笔会》的记者,别开生面以笔谈的形式给杨绛先生祝寿,征得杨绛先生的同意,进行了书面交流。其中一大段谈到“好的教育”,杨先生的一些看法,对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上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校长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或许有所启迪。

杨先生认为:所谓“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能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人潜移默化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杨先生谈到,他父亲在《申报》的文章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扔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她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的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的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我在启明(路注:一所教会学校)还是小孩,虽然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嬷嬷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歌唱的:“我要爱人,莫负别人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我有人关心。”我进振华(路注:一女校名)已渐长大,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继玉校长继承母志“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他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古训真正意义的。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坚持审理交通部长许世文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高等审判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下属列入欢迎着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期间,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传言杨某眼瞎了。

我们(指她与钱钟书)对女儿钱媛,也从不训示。她见我与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辞典都没有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查着了。

她还谈到:我对现代教育知道不多,从报上读到美术家韩美林一副画送给二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但很快拿着画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重视吗?

乍看起来,杨先生的这些观点似乎很平常,近乎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新意。细细往深处想,则会发现这种看法大谬不然。在今天浮躁成为一种通病;为了成名挖空心思,为了逐利放弃良知,不择手段,不惜弄虚作假,甚至造假学历,假证书;做人处事完全无诚信可言;自吹自擂成为时尚。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甚至公开散布,你们将来不挣出几千万元,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不要来见我;很多教师人在教室,心里想的是怎么多挣钱。在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小学生为了当班长、当干部,不惜用小恩小惠贿赂同学,拉选票。少先队干部甚至带上五道红杠的臂章。整个社会急功近利,丧失基本的做人道德。做人底线,越来越低。社会上食品掺假,花样繁多,令人目眩。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已经算不得问题。有毒奶粉,有毒豆芽,染墨的黑豆,染色的粮食,使假的馒头,掺瘦肉精的猪肉。种种,种种。令人心惊胆颤,吃什么心里都打鼓。最使国家丢面子的是,刚刚在上海召开的“世泳会”,为了运动员的食品安全,整个偌大的上海只有15个饭店,可以保证运动员食品安全。其他饭店则不敢保证!成千上万家饭店,仅有15家饭店可以保证运动员的食品安全!多么给国家脸上抹黑的数字啊!现实就是如此,有什么办法?为了运动员的食品安全,国家的面子实在是保不住了。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从幼儿园、小学抓起,抓好基础教育和基本做人的教育,实在是刻不容缓,万分急迫。在这种状况下,细细品味杨绛先生上述“好的教育”的论述,实在是金玉良言,字字珠玑。杨先生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自觉性,上进心,这都是从最基本的地方入手,从如何做人入手,上进就是心想国家、集体,公众,不光想着个人。不断进取,多一点公心、诚信,少一点功利之心,小人之心,欺诈之心。

杨先生提出要潜移默化,发挥榜样的作用。老师、校长、教育管理干部,都是教育工作者,又都是家长。如何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时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在当今社会,实在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对每个人都是无声的考试。杨先生谈到她父亲,在《申报》发表的文章一篇又一篇,篇篇文章,豪气冲天,扔地有声。使少年的杨先生佩服又好奇。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教育。杨先生请教“秘诀”,杨父则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好(hao四声)读书罢了.”这对渴望知道”秘诀“的杨先生来说,是多么强有力的引导啊!忙碌母亲的好学,都给孩子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杨先生列举了他做官父亲的三件事(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使杨先生明白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含义。这样的“身教”是多么的富有说服力。这是长篇的说教所完全不能比拟的。杨先生,列举了她在振华女校的经历。校长王振玉的母亲“毁家办学”,拿出整个家产用在办学校上。而王校长则“嫁给振华”。不仅一心扑在振华女校,而且为此付出一生的精力和才华。这是怎样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的精神啊!这样的无声教育是多么的有说服力!与我们当前很多学校的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人虽在学校,但心思完全不在学生和教育上,总想着如何多挣钱;大学老师拿教课当副业;研究生导师拿学生当赚钱的工具,当成不付工资的无偿劳力,相比较,是不是差距太大了!所以,杨先生谈“好的教育”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次深刻的再教育,值得深思品味。

杨绛先生一生,是“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她自况说:“我只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这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小有成就或成果就自吹自擂,为了成名不择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来,不值得深刻反思吗?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宵;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杨绛先生为我们每一个人,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