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师科:香港收藏家的瓷器世界

2014-05-29 颜亮 南方都市报-副刊

葛师科
香港收藏家,祖籍成都,“天民楼”主人。葛师科的收藏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窑瓷为主,是中国官窑瓷器方面的重量级私人大藏家。“天民楼”由葛师科父亲葛士翘创立,葛士翘先生过世以后,天民楼由其长子葛师科先生接手。1993年,上海博物馆曾经举办了“天民楼青花瓷特展”,共展出青花瓷12 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展示出葛氏父子在瓷器鉴赏方面的造诣及雄厚的收藏实力。

在大多数人眼中,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之都,其实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隐藏着一个异常多元的香港,私人收藏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香港的私人收藏家,大多是在1949年前后南来,其中既有企业家,也有医生、律师之类中产阶级。生活无忧,加之深厚的国学背景,使他们延续了中国传统文人收藏志趣。由葛先翘先生创立的“天民楼”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天民楼”藏品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窑为大宗,大多来自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场。与一般收藏家物随人散不同,葛先翘先生之后,其长子葛师科先生又继承了“天民楼”的衣钵,一直延续至今。
近半个世纪的收藏,使得天民楼藏瓷蔚为大观。早在1996年,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就曾评价“天民楼”的元青花称得上世界范围内私人收藏之最。近20年过去了,在葛师科的细心耕耘下,“天民楼”藏瓷也早已不是当年可以比拟的了。在“天民楼”采访葛师科先生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朴素。虽然坐拥常人眼中的“万贯家财”,但他的生活却异常简朴。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葛先翘先生之所以起名为“天民楼”的初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葛师科先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也是“天民楼”唯一的全职员工,从打扫到搬运,无一不是由他亲自完成。
对我们而言,在时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收藏燥热气氛下,听今年81岁的葛先生聊“天民楼”藏瓷故事,真真有如沐春风之感。
天民楼藏瓷:明洪武青花串枝花卉纹石榴尊。
天民楼的收藏
天民楼的藏品大概分四部分:高古瓷、青花瓷、明清彩瓷和明清单色瓷。全部加起来几百件。收藏重点是明清官窑。
南都:天民楼现在的收藏大抵可以分为哪几类?
葛师科:大概可分为四部分,我以ABCD加以编号整理。A类是高古,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宋辽金元;B类是青花瓷器,从元青花到明清的青花瓷器,其中元青花有27件,明代青花比较多,主要是永乐、宣德这些早期的,一直到成化;C类是明清彩瓷器;D类是明清单色釉瓷器。全部加起来也只几百件而已。
天民楼的收藏重点是明清官窑。明代官窑到万历以后就非常糟糕了,很多官窑停烧了或由民窑来烧,叫“官搭民烧”。到天启、崇祯时,基本就没有了,很多写着“天启年制”的东西都非常粗糙。所以我们过去到万历以后就不收了。上次去上海博物馆做展览,汪庆正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开始对万历以后的民窑有所关注,但现在补也来不及了。
我发现,万历之后,文人雅士私人订烧的一些东西非常好,图案也特别生动。当时官窑,题材受到很大限制,都是些龙凤、八吉祥之类的,发挥空间很少。倒是这些私人烧制的,题材包括民间传说、戏曲,发挥空间很大,而且很有文人气息。西方人把这时期叫“转变期”,在瓷器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所以这类东西我们也在逐渐补充。
南都:天民楼现在的收藏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葛师科:我父亲本就是文化人,年轻时写文章,编报纸杂志,对文史艺术早有兴趣。只是经济所限,加之连年战乱,没有条件收藏。直到来香港做生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才开始买一些东西,陶瓷字画都有。当时香港也没有拍卖,苏富比是1973年才来,大部分都是在博雅、中艺、集古斋这些地方买的。买的很多东西都是大陆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拿出来赚外汇的,文物精品是不会拿出来的。古画很多是复制品。等到苏富比进来后,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好的东西,当时又遇上收藏家仇炎之、赵从衍、叶义的东西出来,这才走上正轨,奠定了天民楼的基础。
之所以会选择元明青花,也是因为当时香港普遍喜欢这类瓷器。当时天民楼的东西其实并不多。1987年第一次在香港艺术馆办展览时,我们也只展出了163件,其中有几件彩瓷还是找其他藏家借的。当时我们还出了一本由我参与主编的《天民楼藏瓷》。到现在,27年过去了,我们又补充了不少东西,当时元青花只有四件,永乐甜白釉只一件,还没有款,现在我们永乐甜白有十多件,其中三件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元青花我们也补充了不少。还有一些高古瓷器,诸如龙泉、南宋官窑、吉州窑、耀州窑、定窑,我们也在不断补充。
天民楼藏瓷:清康熙青花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南都:现在你还会去拍场买东西吗?
葛师科:我们现在也会收,每年多多少少都会买,每次拍卖都去,但基本上都是查漏补缺。我们只买不卖,财力有限,没法跟那些能动辄出几个亿的有钱人相比,我们还是缺很多东西,像一些我们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时期原来也这么重要的,现在都在慢慢补充。
南都:元明青花可以说是天民楼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一部分收藏。能否为我们介绍几件你最珍视的?
葛师科:我们收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内外缠枝花卉纹宫碗,里外都有花纹,上次拍了一个,要一亿多港元。当然我们这个买得早,没有那么贵,但也不便宜。这个碗比一般的要精细很多,像它这样的花纹并不少见,但其他的很多都是直接平涂,而它的叶子、花都留了一个白边。像这样的东西全世界就没有几件,更不要说像我们这个这样精细和完整。这是我们这里公认比较重要的一件。
还有一件是“永乐青花十六子碗”,有人认为这件可能是所有青花瓷器里最好的一件。曾经有位日本行家,三代都是做古董,他说青花瓷器能做到这样的还没见过。我也这样认为,毕竟画人物跟花卉图案完全是两码事。这件东西,描绘的是十六个小孩在做游戏。用小孩做纹饰,从宋代就有,但大多是一个两个。出现十六个小孩做各种游戏,过去说是宣德以后才有,但其实永乐就有了,但不多见,而这件在永乐中又是最早的。据说这件在台北故宫也有,其他地方还没有。而且我们这件非常完美,在很多书上和展览图录也都有,流传有绪。对于很多东西,流传有绪是很重要的,如果突然冒出一件,我是绝对不敢相信的。
“玩家”和“行家”
行家和玩家泾渭分明,行家想的是,这个东西我买了以后,转手能卖多少;玩家想的是什么东西好玩,自己喜欢。
天民楼藏瓷:明成化青花内外缠枝花卉纹宫碗。
南都:对于流传有绪,我听到你在很多地方都反复强调过,这似乎是你收藏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葛师科:没错。现在突然冒出一件好东西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必须要考虑是怎么回事。最靠得住的,比如说1930年代或者更早,在一些重要展览会上展出过,或某本书上就已经有过记载,这就谁都没话说了。像我们这件永乐十六子,在好几本书上都有。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从未露面,但它的流传经历相对比较靠谱,比如有的法国人祖上曾参加过八国联军到过故宫,那他拿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相信。有的则完全是乱编,故事很生动,但经不起推敲。这些故事一定要仔细核实,必须确确实实有这回事才能相信,即便是书上曾记载过。现在也有人在书上做手脚,所以必须特别小心。如果没有这种来历,我觉得对文物的断代必须要有四方面的依据:一、可靠的文献记载;二、确切纪年的墓葬出土的实物标本;三、古代遗址;四、窑址。这四个方面哪怕只一两项确实可靠,就可下结沦了。
南都:现在的收藏家似乎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葛师科:以前的收藏家和现在的收藏家,心态上有点不一样了,出发点也不同。有多余的钱,看到喜欢的东西买来自己玩的人,过去香港称之为“玩家”,以此做买卖的叫“行家”。行家和玩家泾渭分明,行家想的是,这个东西我买了以后,转手能卖多少;玩家想的是什么东西好玩,自己喜欢。现在又出现一种叫“炒家”,他们比行家还厉害,都是土豪,过去他们炒股票、房地产,现在就来炒古董。这样的人跟收藏家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很多地方说“投资与收藏”,我很反感这种说法,不赞成他们这样讲,收藏就是收藏,投资就是投资,就像一个是玩家一个是炒家。对我们而言,我们买东西时就没考虑过哪个马上可以赚多少。
对于收藏家来说,卖东西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生意失败,不得不卖,这样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欢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没人接手,底下要分家,这些东西卖成钱是最方便的。对真正的收藏家,这些东西都是千挑万选自己喜欢的,个个舍不得。
我觉得应该提倡这样一种轻松的收藏态度,没能力买贵的就买便宜的。并不是说,便宜的都不值得收藏。我们现在也买不起很贵的,就买一些一般化的。最近我买了一个吉州窑的小梅瓶,才30万,我也很欣赏。还有一个巩县窑的蓝彩碗,也就是所谓的“唐青花”,10万都不到。这件虽然不是很高级,但我主要是想研究它究竟是不是唐青花。我的结论是,它跟青花完全是两回事,它就是类似于唐三彩的蓝彩,胎还够不上瓷胎。这也是学界争论很久的问题,买件在手细细研究是值得的。
南都:在很多老一辈香港收藏家的收藏好像都是以陶瓷为纲,兼顾其他。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是不是中国陶瓷交易的世界中心?
葛师科:拍卖在三个地方,纽约、伦敦和香港。明清官窑瓷器就是香港,当时香港人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东西。高古的东西不在这里卖,那是外国人的品位,像唐三彩之类。对中国人来说,这些东西毕竟是明器,买的人不多。
至于东西来源,基本都是从外面来,也就是以前流出去的那部分;至于国内的东西,一是因为没人拿出来,要么就是走私,这些是不能进拍行的。我们在拍卖行买的,基本都是海外回流。我父亲当时也有这样一种民族感情在里头,希望能把过去被外国人买走的东西花钱买回来。这些拍行出来的东西,流传有绪,很多在书上都能查到。所以我们也收了很多书,订了许多学术杂志。我们对收藏感兴趣的还是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就是学术性的东西,不大考虑赚不赚钱。现在也遇到一些困难,很多好东西都买不起了。我的态度就是,买不起去欣赏也是可以的,现在只要有拍卖,我都会去,不管是什么,好东西一定要上手看。像鸡缸杯,我们都已经看了好几次了,每次出来我们都看。了如指掌。老实说,重要的东西就那么些,基本都出来过,要是突然冒出一些从未见过的,对它的真假,你就得想一想了。
天民楼也有一些书画。以前画是很不值钱的,当时连统计都没有,价钱也没计过,随便一个瓷器就能买一大堆画。现在反过来,一张画可以买一大堆瓷器。像傅抱石的画,一张好一点的就是一两千万。所以如果真想买好瓷器,没钱了我们卖张画就好了。
天民楼藏瓷:清乾隆青花绿彩云龙纹盖罐,为收藏家仇炎之旧藏。

瓷器鉴赏的诀窍
香港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每年拍卖会都有几百件东西给你看。不管你买不买,你都可以拿起来看,有上手的机会。
南都:你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才来到香港与你父亲团聚。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对陶瓷有兴趣的呢?
葛师科:我到香港来时已经49岁,当时在工厂做车间主任。到香港来探亲,也没想过要留在香港,准备待待就回去。但我父亲当时有个心愿,希望给自己的藏品办一个展览,希望我能帮他,我这才开始接触这些东西。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就有了兴趣,因为我过去就对美术、文学和历史很感兴趣,也能画。当时做《天民楼藏瓷》,我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很多线描插图都是我自己画的。
南都:你对瓷器的鉴赏能力是如何培育出来的?
葛师科:正是筹办展览这5年时间,奠定了我之后的基础。办展览,写说明,你必须要把这163件东西说清楚,它的形制叫什么,花纹是什么,特点在哪里,胎是怎样的,釉又是怎样的。这都需要读大量的书,最初非常难,有时一天写一件都写不出来,就是一面找数据一面仔细看东西。
鉴定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多看,而且要仔细看,要把它看清楚。就等于认识一个人,如果你只是看看照片,或者听人介绍,描述一番,没有用的,你得跟他直接接触,大家有了交往,再过一段时间,别人再怎么装他都装不像,你一看就知道不对,这就是最重要的。在香港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每年拍卖会都有几百件东西给你看。不管你买不买,你都可以拿起来看,有上手的机会。
南都:你的鉴赏能力,完全是自己接触实物而来吗?有没有什么老先生对你影响比较大的?
葛师科:我们过去基本都是在苏富比、佳士得两家买,当时拍卖基本还是能保证真假。我们去买,也不需要看真假,关心的是有没有缺陷,什么地方有漏釉、有粘连、冲口。但现在这些拍行的方向开始变了,有错都不怕,就怕假东西。跟过去比,完全是两码事了。
当然很多老先生也常来天民楼,像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冯先铭先生都跟我关系很好。耿先生比我大12岁,现在有92了,但他看东西基本上不戴眼镜,也很少拿放大镜看,就是用手摸摸,看看器形、底足,摸摸口沿,敲敲声音,就能准确说出窑口和年代,这个本事我一直没学会。前年才去世的陈玉阶先生则完全不同,他跟仇炎之先生是师兄弟,他看东西就细得不得了,一个东西可以看几个钟头,翻来覆去地看,而且他看东西有自己的决窍,不跟别人讲,有时候也会跟我说,听他们讲完之后,我都会仔细记录下来,再自己揣摩。还有些从景德镇或其他瓷窑来的朋友,会告诉我一些制瓷工艺方面的知识,对我帮助也很大。所以我常说,我这里常有人来,也常有老师送上门来。
南都:除了像拍卖行和私人藏家,你们还会怎样去接触实物?
葛师科:主要是博物馆,但也很不容易。故宫拿东西规矩最多,人数有严格限定,级别界定也更严,有一套规矩。有一次,我们从香港去了十多个人,由他们院长陪着看东西。结果坐了半天,就拿了一个康熙、一个雍正和一个乾隆(时期的东西),就三件。当时徐展堂(香港收藏家)就火了,说谁家没这么一大堆东西要跑这么远来看,气得不行。耿先生坐在旁边,脸红得,面子拿不下来,但他也没办法。等到临走,他拍拍我的肩,让我跟我父亲第二天到东华门等他。第二天我们去,这才看到一个压手杯、一个洪武釉里红带盖梅瓶,还有一个成化斗彩。耿先生说,让我们过过瘾。这时我们才知道,故宫有规矩,超过多少人,一级品就不能拿出来,昨天人太多,院长也没办法。
1985年,西藏萨迦寺发现有宣德款的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和高足碗。过去宣德五彩只有在书上有,一直没有实物,现在证实了。有一次上博做了一个西藏文物展,把几件平时见不到的瓷器也带过来了。当时还跟过来一批喇嘛,就在那里盯着这批东西,任何人都不让碰。当时刚好汪馆长到香港,郭炳湘就跟他提出,希望能上手看看这批瓷器。但汪先生也没办法,喇嘛守在那里。最后想出的主意是,撤展后,装箱前,可以找个时间给我们看。结果撤展前,我真接到了电话,我当时还在台湾,家都没回,立刻就往上海赶。提出要上手的人走不开。结果就我一个人去了,这批东西都上手看了,这也算是一种缘分了。
资本与拍卖市场
内地的拍卖市场水实在太深,弄得现在大陆的拍卖,我们一般都不敢去买东西。
南都:看来这个上手真的非常重要。
葛师科:上手太重要了,你拿得多了,东西一到手上,你马上就能感觉出来。比如说康熙的东西,它给你的感觉就特别重,因为它的结构很紧很结实。如果你拿起来轻飘飘的,那就值得怀疑了。瓷器的声音也是一样,温度高的,声音就脆而尖;温度低的,声音就低沉一点。所以耿先生拿起来就能判断,因为他看太多了,根本就不需要去看细节。我觉得这是比看细节要高级许多的,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我始终都学不会这一点。尤其对民窑的一些东西,我碰得少,所以一看民窑就傻眼,连具体时期都分不清楚。
除了上手,去窑址考察也很重要。1984年前后,景德镇刚刚挖到成化地层,因为怕人家偷盗,挖了之后又把它埋起来了。我当时就从香港坐飞机到上海,然后再从南京坐火车到景德镇。我到达的前一天才叫人把土扒开。当时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先生带我去看,它是一面墙一样,有一层瓷片,非常清楚。他给了我一个铲子,挖一片就是成化、挖一片就是成化。
讲到刘先生,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萨迦寺宣德五彩被发现后不久,景德镇也挖到一个宣德五彩,跟萨迦寺的花纹一模一样。当时刘先生正在筹备到香港办展览。这个盘子挖出来后,我跟我父亲都去看了,觉得这个非常了不起,它证明了西藏那两个碗是没问题的,这种相互呼应非常重要。所以建议刘先生把这个盘子带到香港展览。我父亲非常坚持,说没有这件东西,这个展览就不用办了。但当时没时间审批了,刘先生胆子很大,私自把这个盘子带了过来,展览海报和图录封面都是这只盘,影响很大。但因事先没报批,害得后来他回去检查都做了半年多。后来我们去景德镇,还专程跟市长说这件事,解释说是我们要求他带过去的,替刘新园说情。
南都:现在很多内地资本都进入拍卖市场,前不久鸡缸杯就被拍出2.8亿港币。这对你们这类玩家影响大吗?
葛师科:现在真正的收藏家都买不起了,大家都去看热闹。不过他们的要求和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有时候也各不相干,他们炒他们的,我们买我们的,不完全是一个路子。比如前几年,他们热衷于像乾隆的转心瓶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我们是根本看不上。过去这些都是不值钱的,一个永乐盘子能买一对转心瓶,现在却被炒得高得不得了。不过再怎么样,我们都不会去买这些东西的。当然,像鸡缸杯,如果不贵我们还是很喜欢的,但就是太贵了。
内地的拍卖市场水实在太深,弄得现在内地的拍卖,我们一般都不敢去买东西,不知道东西是真的假的,不知道价钱是不是真的。不过现在香港的拍卖风气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实在太铺张了,场地大得不得了,钱最后还是从藏家手里拿,现在光佣金就要抽百分之二十几,实在是太厉害了。
我前年买了一个洪武年代青花石榴樽,非常大,是一件重器。这是1980年代,新加坡一位姓谢的先生从巴黎买回来的,这件东西在佳士得展厅放了一段时间,并没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想这个东西,多数上面都被砍掉头了,然后做一个假的镶上去。拍卖预展时我连看也没看。等到拍卖前请吃饭,佳士得的人告诉我,这个大罐子的头其实大部分是有的,只是补了一小块。吃过饭,我赶紧跑去看,还真是如此。后来我们用低于底价的价格买到了,这个价钱非常好。我们现在买是买这种,比较有价值,博物馆级别的,价钱我们也能接受,那就应该买。
南都:对于天民楼这些瓷器的未来你是怎么安排的?
葛师科:原本我们的理想,是希望能像大维德基金会那样,捐给某所学校,把它们作为教材,培养专门人才。但现在看来,学校也乱,有的学校我也看不惯,学费高不说,完全就是让人混证书,拿到证书之后就给人乱签名。培养出来的人都在干坏事,你再给学校这批东西,那更成了他的资本。
另外,我们的偶像,大维德基金会伦敦大学也办不下去了,东西最后都去了大英博物馆。这批东西放在学校,光是保险费、人工,他们也不一定能养得起。现在天民楼是一分钱不花,清洁工、搬运工都是我一个人。我现在想的是,最好能有家族里的人接手。但要找到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容易,守着这个地方也实在个苦差事,出去旅游都不敢待太久,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我想我父亲之所以敢把天民楼交给我,可能就是在我编书时,看我对这个东西有这么大兴趣,而且能钻得进去。否则他可能也是捐掉了事。我现在也是这样想的,如果在我们下一代实在找不到一个接手的人,那就捐掉了事。
南都:如果最后私人收藏都捐去博物馆的话,可能也是下下选。毕竟对于博物馆,私人收藏在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葛师科:是的。有人说,你这些东西应该捐给博物馆,我说当然,捐是要捐,但是捐给它要锦上添花才好,如果用来压仓库就没意思了。但问题是,你捐给上博,肯定是压仓库,捐给故宫,也是压仓库。如果这些东西陈列不出,那它根本就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我的看法,捐给博物馆当然是好事,但是私人收藏也有它的价值。在我们这里,任何东西都可以近距离看,有的还可上手。对于专家学者来说,它发挥的作用或许比博物馆还要大。所以说,博物馆有它的价值,但同时也要引导扶持私人收藏,这也是它的责任。不能说博物馆拼命把人家的东西弄到你那里去,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谈艺录
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灿烂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当代艺术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2014年“大家访谈”新开辟的“谈艺录”系列将把我们的视线投向艺术领域,包括传统书画、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史等领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回溯艺术名家的成长、成名、创作往事,兼及他们的艺术传统、艺术观的表达以及艺术上面临的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一个系列,部分地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之路,并由此管窥艺术家群体的生态以及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葛师科:香港收藏家的瓷器世界》有2个想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