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关于李商隐《无题》 — 《谈艺录》钱钟书 (一)

这本《谈艺录读本》,看了下记录,是2010年在孔夫子网上购买。猜想大概是一年中总有几次,读到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事迹和著作,某回心血来潮后下单的。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多次,譬如在某部历史回忆文章中,读到关于梁启超,关于陈寅恪,都有试图去读读他们著作的冲动。

不过这种冲动,随着购书后的束之高阁,逐渐消退了。即便每个字都认识,整篇文章还是如读天书,这才知道学术是有门槛的,无知无畏,也不能帮助一窥象牙塔内的风景。

觉得大概可能永远也不会看懂的,慢慢挂在孔网,让给其他书友。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本二手的《谈艺录读本》历经十年,还在书架上,漏网之鱼,亦或是始终觉得总有一天可以读懂?就不得而知了。

翻了下版权页,1992年出版,定价11元,厚厚一本如同字典。孔网10年买下是20元,已经距离出版近二十年,品相,除了时间的痕迹,和新书一般。书架上闲置了又十年,多了些黄斑,江南的天气,对书来说,尤其是现代机器纸,很不友好。时间一长,书香无存,霉味倒是十足。

年前莫名取书下来,读了两篇,觉得借着注释和书后读本作者的解释,模模糊糊对钱先生的著述有了些理解。当下安心细读,实在读不通的篇章,跳过一二,好在篇幅不大,对通读没有太大的影响。遇到能读通的,细读,最好能由理解的部分,慢慢延展到一头雾水的文字。

譬如钱钟书先生关于《锦瑟–李商隐》的赏析解毒,很是解答了心中所存多年的疑问,这首诗是在说什么?当年读金性尧先生注释的《唐诗三百首》,只觉得文字华丽,读来一片旖旎。但金先生注释最后存疑,是说爱情还是悼亡,并未过多着墨。

诗作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钱先生先罗列了各种解释,一是悼念妻子王氏的,伊人化去,不能复生,追忆不已。二是放在自己诗集的篇首,来说明自己诗作的技巧,象珠的有泪,象玉的生烟。三是悼念故去的唐宰相李德裕,与珠海同枯。

这段看得比较累,因为每一种说法,对于诗中的字词,都有不同的用典解释。同一个字,可以解释成好几种不同的典故。不过定下心细看,材料的罗列包罗万象,象打开了一本活字典。

接下来是钱钟书先生自己的意见,先驳斥了悼念一说注释的牵强,然后用很大的篇幅说明,自己同意第二种解释,即,此诗是对李商隐对自己的诗集,已经成诗技巧的一个总结。

当然也是先解释了下,前人为什么反对这种说法。李商隐诗集历史上被打散重排多次,所以现在放在首篇,未必就是李的原意,这样也就不能因为在篇首,而顺手解释,它就是代替自序的一种文字。到这里,钱先生又用了诸多引证,说明历史上,《锦瑟》放在诗集篇首,有多种版本。所以“序文说”并非因篇首位置而来。李意当作自序,开宗明义,概括全集,只是不加点明罢了。

之后便着力解释全文,首联慨叹年近五十,颔联以典故说明“作诗之法”,颈联谈及风格和境界,尾联呼应首联“好梦易醒,盛筵必散”。其间的重重引用,令人叫绝。

精彩之处在于,先探索前人的种种解释,一一加以辨析,指出说法的问题。然后借用李商隐全集中关于“锦瑟”的诗句,做了全面的分析。结合文艺理论,和中外作品,做了全面的鉴赏。破千古之惑,探古人之心,对诗作的解释,作出定论。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390. 关于李商隐《无题》 — 《谈艺录》钱钟书 (一)》有12个想法

  1. 我属于冲动型购书。看到一本书里提及另一本书的精彩,就忍不住下手购入,觉得“我应该持有这书”,至于什么时候读,就看书缘了。

  2.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艺术的追求也自然变高了,不过我这个层次也就只能刷刷推理小说,感觉逻辑思考能力也会适当有所上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