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在迪卡侬下单了椭圆机,结果双11前后踌躇了下,趁还没发货退款了事,于是购物节奉献值为零。
据称冲破某个数字的节点,又刷新了记录。好像这个数字只能上,不能下,经济学说,不进则退,比如GDP每年8%,突然一年低了。看似还在增长,其实已经低迷。以前能看懂,但道理不明白,现在好像有点开窍了。
不过各种声音,也在慢慢出现,是不是真的要把几个月的数据,堆在一个时点上,透支前后?消费更集中后,无力跟进的中小卖家,生存之道又在哪里?有个案例是,某年参与双11活动的一个坚果卖家,一轮狂欢下来算盘一打,优惠加满减,亏进去一年的营收,卖得越多,亏得越惨。哀叹附加值不如品牌卖家,如三个松鼠,却跟着优惠活动,连打平都不可求。
可是不参与呢?三个月的营业额,一天内就被的某几个巨头瓜分…… 那样不仅赚不到钱,连吆喝声都听不见了。
淘宝的确改变了商业形态,先是实体小店的日子难过。此前还有呼吁支持实体的,常理确实如此。有次在理发店看到一款去屑洗发水,还是比较熟悉的店家。心想即便比网购加运费高些,也支持一次吧。不料回去一查,五分之一价格包邮…… 排除黑店的因素,七七八八成本加上去,确实敌不过鼠标动一动。消失也就消失吧。
然后同样上网的中小店家发现,被宠被惯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了,除了亲儿子,干儿子大卖家开始得到更多的照顾。商业角度说,平台上,不能提供利润的,自然在各种推广上,会排在后面。即便当年赌咒发誓不会放弃小卖家,也抵不上利润和业绩的风吹草动,何况,一个大商业帝国呢?
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购物节薅羊毛开始变得复杂。提前个把月,即便是身边几个禁止广告的微信群,千奇百怪的盖楼,点击收红包你方唱罢我登场。朋友调侃说,给10块钱让发一个月,估计很少有人愿意,时间成本收益很容易算。可是给一点不切实际的预期,比如盖楼,集福,便开始闯刀山火海。那边商家斜睨着偷笑。
苦笑,大数据把人性弱点,吃得死死的。
抵抗一下,既然购物节是利用了心理,那就计算下,这周马上需要的物品有没有?如果没有,那就先不备了。这样想一想,再念一遍断舍离的要义,不囤货。零购物就实现了。
至于椭圆机,已经想到利用率不会太高。实在想买的话,跳两个月绳试试能不能每日坚持?能的话,再买,也不差这两百元的优惠了。不过估计到时候,会爱上跳绳了吧?:P
就怕有“趁便宜先买回来放着”的心理。否则买或不买都是正常需要。
赞同,其实囤东西,即便便宜,但后面用起来不自主地会浪费,或者彻底废弃。
我就买了车机。2333
降了60.
有用就买 :P
我也是零购物
握手
续费了网易云音乐,后来经不住推送买了一箱酒,因为确实是好价。我们这种购物欲不强的人并不是双11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昨天我去小区超市帮我老婆取了三个快递,一会回来她自己又取了两个,家里一堆盒子,感觉卖垃圾就可以发财了。
哈哈哈,所以还是女人和小孩的钱好赚。不过专门针对男人的,其实物品也不少。
买了套阿迪的运动装和鞋子。
刚需
同0购物
这两年越发没有购物欲望了
我是实在喜欢富士X100F,已经看中了两年了,才下单的。
以前也是富士用户,色彩饱和度一流。卡片机用的fd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