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下冰箱,囤了不少,冷冻里面满满当当。检查一过,大多是京东来的,大多是为了满减,凑了超过需要的数量。想不起来,时间一长,成了负担,取出解冻的时候,有断舍离的快感。
不过是食物,吃起来心里纠结,好像占了京东的便宜。再者是舍弃的心理,吃起来便挑挑拣拣,便不大爱惜。往往剩下的,也就随便扔了。临期的不能难为自己,只好垃圾桶伺候。
想起来,算上浪费抛弃的,满减超量来的东西,与按需购买,价格上并无太大差别,没有细算。不过每次为了凑单,花进去的时间和精力,确是实实在在的。
本地常有排队的传统。一早出门,时常看到老人或在银行门口,或某个商家店前,大排长龙。新闻报道通常是某次汇率调整,或者商品打折。偶尔采访排队者,说反正时间有得是,也换不来前,排个队块儿拔毛也是肉。
心想自己不至于这么想,不过如果仔细算算,一年花在购物比价,满减凑单,和鸡毛蒜皮小利上的时间,估计是个恐怖的数字。有时会警觉,买点生活用品,待到落单付款,才发现时光飞逝。
何况,有多少人能玩儿得过商家?京东可算玩儿满减抢券的集大成者,不仅吸引了注意力和购买力,还瞬间放大了购买了,把零售玩儿成批发,自然有了业绩。私下以为,买一件货物和囤一箱货物的差价,可能比满减的优惠幅度可能要大。
其实不管是否价格上占了便宜,瞬间冲动总会觉得买了需要的东西,虽然不是现在,安慰自己的心理是,总会用得到的。心经有句话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冰箱柜子塞得满满当当,即便占了价格的便宜,却也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
不浪费为原则,按需购买即可
keep simple
我买的多点的满减可能就是车品类了,日消类很少买。
大多数东西,其实没必要囤,看似便宜,其实扰乱生活规律。
想起来我买东西多数是需要才买,也不找是不是打折,全看需要,极少赶双十一或者双十二的,除非是看了很久的东西,打折力度大,才会考虑打折促销时候购入
让自己购物轻松的第一条,就是不屯东西。
吃的还更特殊,除了食盐等少数商品,都是有保质期的。这不光是走不走量的问题,清库存也是要成本的。所以还是买的没有卖的精。
我就从来不想凑单的事,只会自问三次:真的需要吗?
所以基本因素还是克服人性弱点。
京东的秒杀+满减+京券东券+京豆真是一套接一套,玩的是炉火纯青。
蒋勋说过,其实消费者面对商家或者商家的广告,完全无可抵挡,人性如此。
年货节来了,各种券又来了。
怕了,需要抢的,凑的,基本放弃。除非无门槛
= =、表示现在唯一可能囤积的,也就是方便面了。?
身边有个女生囤卫生巾,一墙,看照片都头晕。
我给感觉这些活动,还是真的卖家要精些,但是要看需不需要,克制自己不去凑热闹,,以前有看过一部唐唐说电影的一部关于专门参加优惠活动的电影,就很滑稽的讲述了这个特征吧。
买的没有卖的精 毫无疑问
感觉实惠有用就买,不然就不买
总会让你感觉实惠,然后搭进去时间不说,其实没便宜多少。
今年过年,我囤了各种中档酒,汾酒,古井贡,泸州老窖,茅台王子,数数自己都下一跳。不过酒保质期长,还好啦。
这个倒是不错,也买过些。直截了当的满减还是可以的。
不过你囤的,香型不一,自己喝?
基本中意酱香,只能是茅台,其他子品牌确实差一段,不过太贵了。
浓香能接受洋河系列,便宜的也行。
日常喝点清香,取其便宜。
说实话我不懂酒,这几年可能年纪渐长,开始喝一点,但还没有养成某种香型的习惯。这些酒除了自己喝一点,基本都是过年回老家送人的。他们喝酒随意档次也不高,这些牌子至少能保证是纯粮酿造的。
嗯,这倒是的,品牌和价位保证了质量。
京东秒杀我还经常去看,发现那也不过是正常价,某宝不用秒杀就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