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领悟书法 三

和老师聊天,提及民国时期的一批书画鉴定大师,吴湖帆,张葱玉。出身非富即贵,从小以书画障壁,我们经常说熟悉一个人,听脚步就知道是他来了,耳濡目染在名家字画的氛围,不熟都难。很感慨,现在喜欢书画,大概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老师部分认同,但说,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其实条件是便利了,现代仿真的印刷,博物馆的公益开放,网络交流的方便,其实都是古诗普通百姓所没有的。

很受启发。

上周在中书汇书法QQ群提交了一张习作,果然晚间就有老师的语音点评,而且一针见血,和实体课堂的老师针对的点不同,但互有补充。首先是墨色,因为一直放在墨缸里,几天下来不免有点粘笔,就加了一点水,老师指出,墨色太淡了只是表面问题,掺水太多导致洇墨,再而致使行笔太快,因为当中不敢放慢做提按动作,出现草率的严重问题。深以为然,以为戒。周中看黄简老先生视频,掺水只能以滴计量,最好不要掺水,而是添加新墨,当然,随用随倒才是保持墨色的根本方法。

其后说到中锋,中轴的笔心行进到笔画末时,有一个收笔的动作,除了笔画圆润外,还能扶正中轴,以便下面的运笔。这一点的点明,觉得在回锋的幅度上,有了新的理解。

用了孩子书法课带回来的一张纸,刚落笔就发现顺畅无比,且洇墨控制得非常好。心中大喜,行笔从头至尾开心得不得了,仿佛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学如逆水行舟,不过稍稍有些进步,其快乐还是超越呆在舒适区的。也是下一步迈进的动力。

黄简先生在视频中提了很多观念,很佩服做视频的认真和细致。

有体会的是趯锋,虽然名字偏僻,其实之前隶书课老师一直提及,走笔要涩行。在比较了拖笔走和趯锋的不同行进后,老先生给了一个验证的方法,看笔画落纸的反面,如果呈点顿状,如刻刀走在石头上的态势,才是做到了涩行趯锋。感觉被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发布者

ningqun

心中无事一床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