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图书馆的讲座,场地气氛好,质量很高,而听众人数也限制得恰到好处。这一段太忙,没有关注,直到前天才看到信息仓促报名。姚大力老师是蒙元史专家,在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对于蒙元史和中国边疆史有读到的见解。
整场听下来,有两点印象深刻:
1. 现代国际关系,不可以单单是弱肉强食,不幸国内目前的情况,连老百姓都觉得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这是知识分子研究者没有做到位,是知识分子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天真的以为可以互相尊重,固然会碰得头破血流,但强调武力立国,也会四面树敌。理想固然是不能实现的,但理想应该是地平线,和平共处是最大的理想。
2. 国内目前的历史研究,落后于国外,尤其是日本。现代而言,研究历史至少掌握两到三门外语,英语是国际通用不可或缺,但日语也是必不可少了,整个历史而言,日本做得非常好。姚先生这一代,普遍外语很好,上一代史学家因为局限,无法做到掌握外语,但国学根基深厚,任何一段古文,只要起头,都能背诵下去,这个时候的历史国学,外国人是要听他们的。但现在的青年学者,没有深厚的国学素养,又妄自菲薄认为历史当然是国内研究最好,目光短浅。
其中,理想固然是不能实现的,但理想应该是地平线,真心服膺。
下面是部分讲座摘录:
自古一来,中国天下观一直是主流思想,直至嘉庆道光的十九世纪,皇帝答复国外使者仍是上邦的口吻。即便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偶尔发文也是四方来朝的思想。周边的国家受上邦影响,可以是熟番,而较远的是生番,再远的就是海外荒蛮之地。不同的国家,和我们是文明阶段的差异,所以有所不同,中土大国有教化的义务。
嘉庆名言:不宝远物,你们进贡的这些东西,我们并不喜欢和需要。这句是联想到在古玩行,回流和西洋货要下一等的看法。
从上古开始,就以自己为中心,向外五百里为一个方块,分九州八殥“九州之外乃有八,八殥之外而有八紘。”又按王国所在低,逐层往外推为:五服 侯服 绥服 要服 荒服 五百里一个方快。比如称海外的国家为反舌国 – 听不懂,或者以未开化有缺陷名字称呼。
最早没有华夏的说法,称为诸夏,也是小王国众多的意思。 三国前,南方很少汉人,东夷 北狄 西戎 南蛮的说法,现在是结合名词,以前是特指,可能以某强大部落为名。从南蛮北侉再演变成华夏,是秦统一以后。融合形成统一文字和历法。而在此之前,南方是没有汉语的,所以外交总说爱好和平,其实没意思的。
注:农历不是阴历,阴历是完全符合月亮历的,农历和月亮有差异,需要致(音)润。
孔子最早提到: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裔也是衣服边的意思,开始有了华夏的字眼。
司马迁 内冠带 外夷狄
秦统一中国,但也只是现在华北华东东南一块,而且境内少数民族很多。发展到现在,浙江只有唯一有少数民族 ,因为生活在高山上,汉人上不去,所以不要说和平共处这种没用的话,汉化是个不可逆的进攻过程。
到汉武帝,平定海内 放逐蛮夷,向西向北扩大三倍多。
因为时间限制,所以后面分段讲述并不完整。但姚先生基本阐述了蛮夷化外国的起因。最后也分析了天下中国观是主观的局限性:
埃及印度也以自己为中心
1.本质其实是不深刻的,或者是是浅薄的深刻,现象才深刻,否则总结真理就是一句话: 真善美。
2.容易把外部看做自己相反的镜像,或丑陋落后而盲目自大,或者美好先进而崇洋媚外。
3.也影响到现在,所以要保持充分的警惕,和民族民粹主义的结合,不健康的情绪。
比如傲慢的称呼小日本,阿三,金三胖。或者恐惧而怀有敌意,外部对我不利。
另外有些小知识:
1. 汉语其实不少缺陷,比如没有性数格,没有阴性阳性,没有单数复数,没有主格宾格,会有很多歧义和解释不清的地方。德文有严格的用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英文稍微随意一点,但也有固定的用法。
2. 蛮夷入住是否动摇天下中国观
九世纪前的蛮夷政权,是慢慢渗透中原的,所以基本都接受这个中国天下观。
九世纪后是大踏步进去,所以看重自己的根据地和首都所在地,观念有所不同,但对中国影响很短。而且同时期的汉文文献中,仍是旧观点。
3. 南方因穆斯林的深入,甚至画出好望角,要早于地理大发现。穆斯林了不起,希腊罗马文化是早年翻译成阿拉伯文,后来欧洲打乱,资料文献均毁,是后来是再从阿拉伯文重新翻译回来的。
4. 官僚制是很高明的制度,分级管控可以管理很大的国土,其实不是坏词。同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褒义,翻译成个人主义就要受批判,应该翻译为个体主义。
5. 南明受基督教影响大,利玛窦的地图很受士大夫欢迎,宫廷里都有很多上层信教。南明蒙难后,曾经写信到梵蒂冈求救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