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说是领悟书法有点吹大了,门径尚未窥到,已有书论文字,班门弄斧之嫌。只是突然从门外跨到门边,风景大不一样,心痒难熬,不把这些挠心的体会说出来,确实也有骨鲠在喉之感。只望能持续发声,抛砖引玉,有大侠指点,心声吐露。
小时候练字,无论是指导书,还是老师,都有几个节约用纸,珍惜光阴的故事。比如用芦苇在河滩练字,人停手不停划膝盖虚练,最不济的,也是纸张反复利用到尽墨。报纸练字更是作为练字楷范,既有励志意味,又有使用借鉴意义,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当然也是多少人中的一个,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练字意志第一。至于工具,是越便宜越好,三五块的毛笔,一叠报纸,墨汁当然廉价为上。甚至有个想法,水写布练字当可省下其二,并做了身体力行的实践。
效果并不好,当时颓然放弃时对自己很是鄙视,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几起几伏,不仅练字的信心,甚至对于自己是否可以持久做一件事,都产生了怀疑。
后来喜好一些古玩杂项,才发现,无论是书还是画,古还是今,书画家对于工具都是极为看重。古时是传说,暂且不去理会,自己亲身的经历,在一次笔会上,某名家对于主办方提供的纸笔大摇其头,试了两次实在不满,临时派人取自己的纸笔,才完成作品。而孩子参加的少年书法班,老师看到带去的元书纸和大白云,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由是醒悟,有时长时间学字而无进步,或者学而不像,有时确实是工具的问题:劣笔廉墨,在报纸上左滑右拖,无论横竖还是撇捺,完全没有着力入纸的感受。水写布随写随干,根本看不到一段时期临写的变化,其实是丧失了体会进步的机会。
弯路走了不少,这一代人,生于物质贫乏的时代,在勤俭美德之下,其实也有过于节俭带来的毛病。书画原是清贵一路,此间矛盾,有亡羊补牢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