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有一篇讲音乐的文章,名字记不清了,很着重描述了演出中,霍洛维茨的鼻涕。你看,业余爱乐者的视角,总归和专业工作者有所不同,读起来心意得不得了。后来把整本书买回来,从头读到尾,仍然以这一篇为最佳,印象深刻,传神。
文章还提到了霍洛维茨的纪录片,和女首席开玩笑,在家中录音录像任性得像个孩子,阔别故乡很多年重新回去演出,把新旧社会两三重天的老贵族们,听得眼泪肆意流。那是好像优酷上还没有片源,搜了一遍两手空空,只留下脑补的画面。
顺序看到这一部,没有字幕,比之上一部的杜普雷,这次看得费劲。霍洛维茨和夫人的英语靠猜,加之纪录片也有年代了,字幕又非英文,还好有画面,霍老表情又来得丰富,总体看下来仍然心情愉悦。
说到表情,韩斌老师有一本《霍洛维茨》的传记,前些年在静图开讲座,赶紧到孔网淘到一本,请韩老师签名。书里大段说到霍老的俏皮和任性,读来有趣。有些任性,有时会让人误解为借口或者矫情,特别是阴谋论观点。其实在纪录片中,自己的观察,真是发于内心,毫无矫揉造作。
结合了很多弹琴的片段,珍贵。霍洛维茨的触键,很接近上缘,力度控制力惊人,仿佛在在深度上有精确的控制。到结束高潮阶段,往往如迅雷闪电,爆发出的能量声震屋瓦。有趣的是,在一开始就给了现代很多摇头晃脑的演奏者一记讽刺,音乐到底是声音的艺术。